简介
云南是井盐、岩盐兼产的省份,盐产量足供省内民食所需。从20世纪20年代起,云南盐业由于数百年来陈陈相因,用柴薪煎盐,技术落后,造成盐产锐减,不敷民用,并酿成盐荒,危害政局。
1931年,张冲接任盐运使后,在各井场考察时,看到的是灶户们落后的煎盐方式,煎盐燃料都用柴薪,故井场附近“童山濯濯,所需柴薪均远至百里之外”,若不解决燃料和落后的生产方式,云南盐业就没有出路。张冲制定了 “移卤就煤”方案提经省政府第331次会议讨论同意实施。其间历经艰辛,至民国26年(1937年)9月,历经4年建设的“移卤就煤”输卤工程基本竣工,为配合其他设施,延至民国27年(1938年)9月1日正式输卤到一平浪,开始用煤煎盐。“移卤就煤”工程项目由五个部分组成:一、矿卤生产,二、卤水输送,三、煤炭生产,四、成品盐生产,五、与移卤就煤工程相关的其它设施和建、构筑物。现在保存的一平浪移卤就煤工程遗迹及相关的不可移动文物包括:矿卤生产部分遗迹及遗址有传统矿洞平井庆元硐等两个、北硐生产区、新井生产区遗址、破碎车间遗址一处、球磨房遗址一处、泡卤池遗址一处、蓄卤池两处、锅炉房遗址一处、北硐变电所一个;卤水输送部分有输卤沟一条、桥梁16座、石涵洞154、隧道6条、卤池、减压池、中转池4个、输卤沟道班一、二、三工段遗址三处;煤炭生产部分有烂泥凹煤矿址;与移卤就煤工程相关的其它设施和建、构筑物有移卤就煤工程陶窑遗址、张冲故居、一平浪盐场第一住宅区、张冲移卤就煤工程纪念碑、移卤就煤工程元永井办公楼旧址。
移卤就煤工程的成功,使制盐成本大大降低,让云南得以度过盐业危机;移卤就煤工程的成功,是云南工业史上的一大奇迹,是盐业史上的一大创举;移卤就煤工程的成功,对云南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以及抗日战争的支持起到了积极作用。
文物本体状况
“移卤就煤”工程项目由五个部分组成:一、矿卤生产,二、卤水输送,三、煤炭生产,四、成品盐生产,五、与移卤就煤工程相关的其它设施和建、构筑物。每个部分有包括若干生产环节。
一、矿卤生产
1、矿井
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开凿元兴井(外井),今井硐无存。
清嘉庆年间(1795年—1820年),开凿永济井(里井),元永井至此分为元兴井(外井)和永济井(里井)两大生产区,猴井因此改名元永井。
1935年1月,为“移卤就煤”工程专门配套的矿井安平井开凿,1939年7月接彩(开凿至岩盐层)。1961年10月20日元永井暴发洪灾,井口被淤泥及沙石填塞,废弃不用,已无遗迹可寻。
1940年6月20日,开凿北硐。1942年I1月接彩,口径2.0米×2.6米,深100米。
1941年3月15日,动工开凿南硐吊井,1942年2月接彩。口径1.8米×2.6米,深98米。现已停产,改造为通风井。
1948年开凿利民井。在北硐南面120米处,今矿区新幼儿园位置上,井底与北硐三道巷联通,作为安全出口。1961年6月曾进行过扩建,70年代封闭。
1958年5月开新井,也叫猴子窝竖井,位于猴子窝山脚。1958年5月开, 1966年8月接彩。
现存矿井有:
清代至民国传统平井庆元硐等两个,洞宽1.1米,高1.8米,洞口用红砂石条石支砌,井硐已被淤塞,深度不详。
北硐生产区:1942年接彩后,北硐一直是一平浪盐厂的的主要生产矿井,历经技术改造,最后一次是1997年开始,1998年8月完工的安全技改,主要内容为:一、井筒作局部改造。原井简断面不变,井颈井口段40米用250号钢筋混凝土浇灌井筒。此段由于长期受风化、她表水林滤,自井口以下36米段井壁疏松、回潮,局部变形,36米以下未发现井筒变形,井壁盘木支护还很好(在盐矿井木支护不易腐蚀)。二、罐笼改造,增设防坠装置。将现有的双罐双层,改造为双罐单层,在单层双罐笼上增设防坠器,安装制动绳、缓冲器、抓捕器,制作固定制动绳的钢梁。防坠装置制作安装后进行脱钩试验,确保安全技改达到目的。三、提升系统改造。原卷扬机及电控系统不变。卷扬机是1989年5月新购置的。而井架需重新设计制作安装,原井架使用年限较长,腐蚀严重,已不能满足改造后防坠承重及今后30年的安全生产需要。四、罐道梁改造。罐道梁虽1974年作全部更换,但到1995年腐蚀严重,应全部更换,重新制作安装。用250号混凝土将梁浇于井壁内,每2.5米一台共60台。上、下井口段20米增设稳罐装置,浇稳罐道梁,罐道采用钢轨罐道。另外,中筒断面不扩大,双罐笼提升方式不变。北硐现在已不进行矿卤生产,只做为工人进入矿井作业时人员上下的通道。
新井生产区遗址:竖井垂深206米,为元永井矿区第二生产主井,现已停产。
2、制卤
破碎车间遗址一处。用于初步破碎固体岩盐矿石。
球磨房遗址一处。进一步研磨固体岩盐矿石成粉末状。
泡卤池一个,红砂石条石支砌,共分六池,深3.75米至3.85米,容积450立方至500立方,注水后将粉末状固体岩盐矿石中的氯化钠溶解后制成卤水。一平浪盐厂改为水采作业后,现已改做蓄卤池。
蓄卤池两处。红砂石条石支砌,共有11个卤池。现已停止使用,其中7个已被填埋。
3、其它辅助生产设施
锅炉房遗址一处。
北硐变电所一个。
二、卤水输送
1、输卤沟
输卤沟从元永井蓄卤池开始(北纬25°17′29.66″,东经101°54′21.65″,海拔2010米),至一平浪盐厂西北角进入蓄卤池止(北纬25°9′53.21″,东经101°54′1.92″,海拔1719米),全长19812米(按谷歌地球测算)。输卤沟初沿猴子箐而下,至沙矣旧接舍资河,长2683米,高差达147米,因此在沙矣旧建减压池,储存卤水,同时起调节流量的作用。从沙矣旧开始,沿舍资河下行,直至一平浪,长17129米,高差144米。一路削高填低,开挖路堑,修筑路堤,过河箐则建桥,遇沟濠则砌涵。全部工程共建大小石桥16座,石涵洞154个,石堤65 堵,挡墙48堵,小沉淀池20个,每个长1.5米、宽0.4米、深0.8米,大蓄卤池三个。输卤沟建在引卤沟路上,路宽3米,输卤沟建于引卤沟路一侧,沟座宽1米,路宽2米,做为巡查输卤沟的交通道路。
输卤沟用砖石在引卤沟路路面上支砌沟座,宽1米,沟座正中铺设“U”型釉沟砖,釉沟砖高17厘米,宽20厘米,长38厘米,两端分别设计成长、厚均为2厘米的公母头,便于搭接,釉沟砖内空,设计为“U”型槽,口宽13厘米,高13.5厘米,半圆形的底部半径6.5厘米,卤水即从其中流过。釉沟砖壁厚3.5厘米,底部呈到梯形,下底宽16厘米,高4厘米。顶部配套有“凸”字形的釉砖盖板,厚3.5厘米。釉沟砖两侧用24×12×6厘米的青砖或红砖砌筑护壁,厚24厘米。1980年后,因产量增加,为加大卤水输送流量,在釉沟砖上又用青砖和红砖将输卤沟加高29厘米,用水泥砂浆粉刷沟壁,仍用釉砖盖板覆盖顶部。
从元永井到一平浪的输卤沟,是张冲“移卤就煤”的力作。它于民国27年(1938年)9月1日,正式由元永井矿区输送卤水到一平浪,用煤煎盐。经过半个世纪,随着生产不断发展,沟容流量已远不能满足生产需要。通过以青砖加高沟帮增大流量的措施,矛盾有所缓解,但受沟道地形条件限制,卤水跑漏、沟帮倒塌现象不断发生,漏卤污染农田,影响了工农关系。一平浪盐厂年产18万吨真空制盐装置建成投产后,用卤量增大,原釉砖卤沟输卤能力已无法满足生产需要,卤沟改造工程势在必行。
1992年3月12日,输卤沟改造工程开始,采用Dg300铸铁管,管长以4米—5米,为带法兰承插式,其承口内径为344.8±1.5,插口外径为322.8±2,承口深度113±5,管体壁厚13毫米,承口壁
厚16毫米,采用昆明市铸管厂产品。考虑到292.4米的地形高差,铸铁管的承压强度和管道流动阻为,应在适当地点设减压与过滤装置。根据计算,在二段藤子棚及6315米处设置减压过滤装置,其余全线封闭,即可满足输卤及铸铁管的承压要求。输卤管道沿原砖砌输卤沟道铺设,不占用农田,输卤管底以原沟槽底坡度为基础,挖沟槽埋设并砌砖墩支承。为保持输卤管沟有效路面及附近农村村民的通行要求,局部地段增设挡土墙。输卤沟改造工程,从元永井矿区大转拐渡槽至厂区石标杆转卤池,全长18. 31公里,工程总投资403万元,于1992年10月竣工。
输卤沟改造工程完成后,原来的釉砖输卤沟遂废弃不用,疏于维护,沟盖板90%以上缺失,输卤沟大部被泥土淤填。部分输卤沟倒塌或被砖厂、民居、乡村道路侵占,已完全消失的卤沟有2386米,保存下来的有17426米。
2、桥梁
全部工程共建大小石桥16座,其中各桥桥径为:连三孔十米径桥一座,连二孔八米径桥一座.连二孔六米径桥一座,连二孔四米径桥一座,二米径桥三座,三米径桥二座,四米径桥五座,五米径桥二座。各桥以《千字文》开篇十六字命名,除一平浪盐厂西第一座桥还命名为飞云桥(即天字桥)外,从飞云桥始,依次用“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各自命名。
石桥16座保存基本完好。
3、涵洞
石涵洞154个,约有30%被淤埋,其余保存较好。
4、隧道
隧道6条,保存完好。
5、卤池、减压池、中转池
卤池、减压池、中转池4个,保存完好。
6、卤水输送其它设施
输卤沟道班一、二、三工段遗址三处,一、二两段遗址保存较好,三工段遗址保存较差。
三、煤炭生产
移卤就煤工程实施时,为解决煤炭供应,先后建立了烂泥洼煤矿(后并入羊桥箐煤矿)、干海子煤矿、新庄煤矿。羊桥箐煤矿、干海子煤矿、新庄煤矿至今仍在生产,烂泥洼煤矿已废弃。
烂泥凹煤矿址位于禄丰县一平浪镇一平浪村民委员会烂泥凹。张冲兼任盐运使期间主持“移卤就煤”工程,需煤作燃料,1937年在烂泥凹开凿矿洞采煤以供给一平浪盐厂煎盐。烂泥凹箐从开始采煤的地方绵延约200米的烂泥凹箐两侧都有矿洞,今煤虽已采空,但洞犹存,现可辨的有1、2、3号矿洞。1号矿洞利用天然岩石支撑,无坑木支撑。洞宽1.8米,高1.9米,洞口岩石为灰黄色的粉砂岩,洞进入到约14米的地方向东转,一直弯曲。在可探测的35米之内无煤层发现。洞口为东西向,方位为正东向。距1号洞东30米的地方有2号洞,2号洞与1号洞情况相同。2号洞南15米为3号洞,3号洞为斜井,距洞口2.5米的地方有煤层发现。在1、2、3号矿洞周围堆积有大量废弃的煤干石。
四、成品盐生产
成品盐生产因多年的技术改造及革新,移卤就煤工程时的生产车间及设备大多已经没有保存。
五、与移卤就煤工程相关的其它设施和建、构筑物
1、移卤就煤工程陶窑遗址
位于一平浪菜园村,一平浪林场厂部北,现存一条龙窑,保存较差。
2、张冲故居
张冲故居位于禄丰县一平浪镇盐矿东南面上的小庙山上,又称“崇山别墅”,建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系当时一平浪盐场场长陆崇仁建的别墅,别墅建成后,因一平浪盐场创始人张冲路过一平浪时曾下榻于此,民间感念张冲“移卤就煤”的功绩,因此称为“张公馆”,后以讹传讹,遂称为“张冲故居”。故居依山而建,坐东向西,占据了整个小山脊顶。由主体建筑、营房、厕所、停车场及石台阶构成。主体建筑为一幢欧式建筑,通高10.9米正西前为二层混泥土浇灌的半圆形平顶建筑;紧紧相连成一体的中间部分为二层砖木瓦顶结构房屋,地下有储藏暗室;后部为四间砖木瓦顶平房;三部分门道相通,连为一体;房中有壁炉、暗室、大厅、地下储藏室等。室外有半圆形露台等。2003年6月公布为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冲故居主体结构基本保持原貌,梁架和基础较好。2005年揭顶维修后,主体建筑的残损部分基本按原样修复,但营房五间未修,现大部分瓦件脱落。
3、一平浪盐场第一住宅区
一平浪盐场第一住宅区,又称一平浪盐场一等住宅区,位于禄丰县一平浪镇一平浪村民委员会一平浪盐场内西北角。建筑共两幢,系张冲“移卤就煤”工程的配套设施,供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居住。风格为欧式建筑,用青砖砌筑,平面呈“亞”字形,共两层。解放后成立一平浪盐厂,建筑收归国有,仍然供高层干部和高级技术人员居住,习惯上称一号楼和二号楼。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居住条件改善,房屋无人居住,并成为危房。
4、张冲移卤就煤工程纪念碑
1988年8月,一平浪盐矿建成投产50周年之际,人们为了缅怀张冲将军创建一平浪盐矿的不朽功绩,在一平浪盐矿办公大楼前花园内建张冲纪念碑。纪念碑底座边长2.5米,碑高2米,基座安放在长宽各9米的平台上,象征张冲享年81岁;方正的碑体,象征张冲光明磊落,方正人格;碑台四方都可上可下,示意一平浪盐矿的盐造福四方人民,张冲功德无量;上下的五级台阶,象征盐矿投产50周年;碑台四角的四根圆灯柱象征“移卤就煤”工程功在四方;平卧式的碑身,象征张冲平易近人的高尚品格。
2005年6月,一平浪盐矿创办爱企爱岗教育基地,职工家属自愿捐资,782人集资25185元,在原结构基础上进行花岗岩装饰(底座安溪红、碑身意大利大花绿花岗岩),并在其正上方增加了材质为安溪红花岗岩雕凿的张冲半身正面塑像。
5、移卤就煤工程元永井办公楼旧址
位于一平浪盐厂元永井矿部西南角,为移卤就煤工程同时期的建筑,为两层砖木结构瓦屋面法式建筑。是移卤就煤工程建成后一平浪制盐场的办公楼。
历史沿革
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开凿元兴井(外井),今井硐无存。
清嘉庆年间(1795年—1820年),开凿永济井(里井),元永井至此分为元兴井(外井)和永济井(里井)两大生产区,猴井因此改名元永井。
20世纪20年代起,云南盐业由于数百年来陈陈相因,用柴薪煎盐,技术落后,造成盐产锐减,不敷民用,并酿成盐荒,危害政局。
1931年,张冲接任盐运使后,在各井场考察时,看到的是灶户们落后的煎盐方式,煎盐燃料都用柴薪,故井场附近“童山濯濯,所需柴薪均远至百里之外”,若不解决燃料和落后的生产方式,云南盐业就没有出路。
1932年春,张冲通过云南盐运使署与云南盐务稽核分所,合聘法国工程师瓦雷到元永井作用煤煎盐的试验,没有取得成功。同年10月,张冲又邀请采矿专家罗紫台到元永井继续进行试验,终于取得成功。
1932年,开办烂泥洼煤矿。
1933年2月9日,以煤代柴薪煎盐的试验成功后,张冲拟开辟一平浪煤源,运往元永井煎盐。在实地勘察中,张冲发现,元永井、阿陋井地势高于一平浪,并有舍资河经元永井流到一平浪,其间无高山大河阻隔,卤水下流不成问题,用管道输送卤水,十分方便,遂决定改“移煤就卤”为“移卤就煤”,并选定距煤源较近的一平浪设场。1933年2月9日,张冲以《移卤就煤,减轻制盐成本,上裕国课,下利民生,推广引岸,挽回漏卮,以辟富源,而谋永久》为题,提出移卤就煤方案,具文呈报省政府。
1933年2月21日,“移卤就煤”方案提经省政府第331玖会议讨论同意。24日,龙云指令张冲:“移卤就煤各办法,俱属详密,准由该署着手积极施行,所需经费将所呈三项饬财政厅拨发。”
1933年2月,云南省政府正式委任张冲兼任“黑井区移卤就煤工程委员会”督办。同年3月,在舍资土主庙成立一平浪制盐场工程处,安置办公。
1933年2月,实验以杉木枧槽输送卤水,但因杉木枧槽持久性,自然薄弱,渗漏难免,卤水经20余公里输流,损耗势必增大。同时,遇上雨季,雨水必然渗进槽内,致使卤水变淡而无法煎制出盐来。所以,筹划已久的木质枧槽只好放弃。
其后,又实验石砌卤沟、陶管输卤、砖砌卤沟等多种方法,均因各有弊端而没有成功。
1934年1月,张冲为促成移卤就煤工程,呈请辞去盐运使职务,专任工程督办。在经费紧张,工程面临停工的情况下,张冲仍力排众议,四处借贷,并将自己的小汽车和在昆明的一座四合院房产卖掉,得滇币200万元,全部投入工程经费。张冲辞去盐运使后,专门成立了制陶部,自兼部长,亲自上工地,与工程技术人员和职工一道,继续进行砖结构的实验。最后终于研制并烧制成两端带凸凹榫口、便于互相对接的内圆外方的“U”形釉沟砖。
1935年1月,为“移卤就煤”工程专门配套的矿井安平井开凿,1939年7月接彩(开凿至岩盐层)。1961年10月20日元永井暴发洪灾,井口被淤泥及沙石填塞,废弃不用,已无遗迹可寻。、
1935年1月,元永井绅灶武绰然等54人赴京请愿,状告至国民党中央财政部部长宋子文。宋子文正对云南盐税逐年减少而忧心忡忡,张冲据理力争,一一驳斥灶户的无理要求和造谣生事,宋子文看了张冲的呈文,认为移卤就煤理由充分、设计合理、发展有望,并无需财政部出分文,遂同意云南省政府决议,作出“移卤就煤工程,准予如拟办理”的批示。
民国26年(1937年)9月,历经4年建设的“移卤就煤”输卤工程基本竣工,为配合其他设施,延至民国27年(1938年)9月1日正式输卤到一平浪,开始用煤煎盐。这条长20余公里的陶釉输卤沟自1938年投入使用后,一直沿用了50多年。
90年代初,因原盐产量增加,卤沟容流难以满足制盐生产,才被彻底改造,代之以铸铁管输卤。
1940年6月20日,开凿北硐。1942年I1月接彩,口径2.0米×2.6米,深100米。
1941年3月15日,动工开凿南硐吊井,1942年2月接彩。口径1.8米×2.6米,深98米。现已停产,改造为通风井。
1948年开凿利民井。在北硐南面120米处,今矿区新幼儿园位置上,井底与北硐三道巷联通,作为安全出口。1961年6月曾进行过扩建,70年代封闭。
1958年5月开新井,也叫猴子窝竖井,位于猴子窝山脚。1958年5月开, 1966年8月接彩。
1980年后,因产量增加,为加大卤水输送流量,在釉沟砖上又用青砖和红砖将输卤沟加高29厘米,用水泥砂浆粉刷沟壁,仍用釉砖盖板覆盖顶部。
1992年3月12日,输卤沟改造工程开始,采用Dg300铸铁管新建输卤管道。于1992年10月竣工。
输卤沟改造工程完成后,原来的釉砖输卤沟遂废弃不用,疏于维护,沟盖板90%以上缺失,输卤沟大部被泥土淤填。部分输卤沟倒塌或被砖厂、民居、乡村道路侵占,已完全消失的卤沟有2386米,保存下来的有17426米。
2007年公布为,一平浪移卤就煤工程遗址被公布为禄丰县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禄丰县文物管理所对一平浪移卤就煤工程遗址进行复查。
2011年5月,禄丰县文物管理所再次对一平浪移卤就煤工程遗址进行详查。
2013年,公布为楚雄州文物保护单位。
价值评估
一平浪移卤就煤工程遗址是内涵丰富,保存较好的文化线路和具有代表性的近现代工业遗产。一平浪移卤就煤工程遗址是云南盐业生产从手工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化大规模工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开端,和云南当代名人张冲有密切的关系,具有重大的历史、科学价值。
具体而言,具有以下价值:
1、一平浪移卤就煤工程遗址是云南盐业生产从手工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化大规模工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开端,在云南盐业史上和云南工业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
一平浪移卤就煤工程在工艺上实现了云南盐业生产从手工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化机器生产方式的转变。
一平浪移卤就煤工程在生产组织形式上实现了从灶户为主体的传统手工作坊向现代工矿企业的转变。
一平浪移卤就煤工程彻底结束了困扰云南数千年的盐荒问题,一举结束了云南贫苦百姓吃盐难、吃盐贵的窘境,稳定了政局,增加了财政收入,为云南做为抗战的大后方奠定了经济基础。
2、一平浪移卤就煤工程遗址做为一个成功的系统工程,在云南近现代工业史上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从岩盐开采到、泡砼制卤、卤水输送、煤炭开采、以煤煎盐、成品盐运销若干环节,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实现了生产成本最小化,食盐产量最大化。一平浪移卤就煤工程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均体现了科学、合理、规范、节制的科学理性。
尤其是建造全长达20公里的釉陶输卤沟,为世界盐业史上所独有,延用50余年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堪称现代工业史上的奇迹。
3、一平浪移卤就煤工程遗址云南当代名人张冲将军亲自主持、规划并组织修建的云南近现代历史上的重大工程项目,充分体现了张冲将军的创新精神和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
一平浪移卤就煤工程从1932年初开始实施,至1937年输卤沟建成,1938年全部工程竣工投产,其间历经艰辛,从工程技术难题的攻关到绅灶大户的刁难破坏,张冲为此项工程倾尽全力,最艰难的时刻他辞去云南盐运使的美差,亲自担任移卤就煤工程督办和制陶部主任,亲自参加技术攻关。1934年在经费紧张,工程面临停工的情况下,张冲仍力排众议,四处借贷,并将自己的小汽车和在昆明的一座四合院房产卖掉,得滇币200万元,全部补充做工程经费。1938年春,历经4年建设的“移卤就煤”工程基本竣工,后续的其它工程也无大的阻碍,张冲又受命于危难之际,任滇军183师师长,亲率云南健儿赶赴抗日前线,参加台儿庄战役。
4、一平浪移卤就煤工程遗址充分揭示了“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科学理性,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一平浪移卤就煤工程是云南盐业由于数千年来陈陈相因,用柴薪煎盐,技术落后,长期使用大量木柴,致使井场附近森林砍伐殆尽,环境遭受毁灭性破坏,地质灾害频繁,柴源枯竭,盐业生产难以维系的被动产物。一平浪移卤就煤工程的成功,改变了云南盐业生产的被动局面,实现了张冲在工程报告中所说的“附井森林因历年供给巨额之燃料,任意砍伐,举目秃然,四围皆空,乘此改用煤煎,力加培养,无形中予以保护,十年之后,便可成林,调节雨量,转移气候,及将来建设上木材之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利五也”的目的,客观上保护了自然环境,促进了一平浪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恢复,现在的一平浪镇,已经彻底改变了四面童山、地质灾害频繁的面貌,是禄丰县森林植被覆盖率最高的地区之一。
相关研究情况
《移卤就煤——云南盐业史上的创举》, 谢本书,《盐业史研究》,1991年04期;
《滇盐史论》,云南省盐业总公司、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编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版;
《云南一平浪盐矿志》,云南一平浪盐矿志编纂委员会编,云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
《楚雄州盐业志》,楚雄州盐业志编纂委员会编,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11月第一版。
调查、考古、保护、展示工作
2007年公布为,一平浪移卤就煤工程遗址被公布为禄丰县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禄丰县文物管理所对一平浪移卤就煤工程遗址进行复查。
2011年5月,禄丰县文物管理所再次对一平浪移卤就煤工程遗址进行详查。
“四有”工作情况
1、保护管理机构:日常管理保护工作由一平浪盐厂负责,禄丰县文物管理所负责行政保护管理工作。禄丰县文物管理所和禄丰恐龙博物馆两块牌子,一套人员,编制12人,为县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
2、保护范围
庆元硐保护范围
以矿洞为中心,10米以内为保护范围;
以矿洞为中心,50米以内为建设控制地带。
北硐生产区保护范围
以现存的北硐生产区域内为保护范围;
建设控制地带与保护范围相同。
新井生产区遗址保护范围
以现存的新井生产区遗址内为保护范围;
建设控制地带与保护范围相同。
输卤沟保护范围
以一平浪盐厂产权范围内的输卤沟及配套设施占地面积内为保护范围;
建设控制地带以输卤沟中心线为基准,两侧延伸30米。
移卤就煤工程陶窑遗址保护范围
以陶窑遗址为中心,周围30米内为保护范围;
保护范围外延2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
张冲故居保护范围
以张冲故居产权范围内为保护范围;
保护范围外延5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
一平浪盐场第一住宅区保护范围
以一平浪盐场第一住宅区外墙延伸20米为保护范围;
建设控制地带与保护范围相同。
张冲移卤就煤工程纪念碑保护范围
张冲移卤就煤工程纪念碑本体为保护范围;
以张冲移卤就煤工程纪念碑所在的一平浪盐厂厂区花园为建设控制地带。
移卤就煤工程元永井办公楼旧址保护范围
以移卤就煤工程元永井办公楼旧址所占面积为保护范围;
保护范围外延5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
3、保护标志未制作
4、保护档案:保护档案已于2011建立。
安全保卫情况
由一平浪盐厂负责日常管理保护工作。
下一阶段保护、管理、使用计划
制定保护规划,进行适当的维修和保护工程,恢复历史原貌。
一平浪移卤就煤工程遗址地理位置图
一平浪移卤就煤工程遗址输卤沟及相关单体不可移动文物示意图
张冲故居平面图
移卤就煤工程元永井办公楼旧址平面图
照片册页
1、北硐生产区
2、新井生产区车间一角
3、泡卤池
4、破碎车间遗址
5、蓄卤池
6、输卤沟1
7、输卤沟2
8、输卤沟细部
9、输卤沟路堤
10、输卤沟2
11、隧 道
12、隧道内部
13、减压池
14、中转池
15、中转池2
16、渡 槽
17、飞云桥(“天”字桥)
18、“宿”字桥
19、“列”字桥
20、“张”字桥
21、“地“字桥
22、“玄“字桥上的铭文及编号
24、涵 洞1
25、清代古盐井
26.移卤就煤工程元永井办公楼旧址
27、北硐变电所
28、输卤沟道班三工段遗址
29、一平浪盐场第一住宅区
30、张冲故居
31、张冲移卤就煤工程纪念碑
32、移卤就煤工程陶窑遗址
33、烂泥凹煤矿址
34、“U”形釉沟砖
35、张冲“移卤就煤“工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