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08
广通文庙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次数:14996
分享到:

简介

广通文庙位于禄丰县广通镇广通村民委员会,广通小学内。又名黉宫。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明、清两代在故址上重建,补建十次,现存文庙为清同治四年(1865年)建。文庙坐北朝南,原有前后两院,呈长方形,有众多建筑群。现仅存泮池、大成门、大成殿。泮池上原有石拱桥,名“月弓桥”,桥两头各有双狮、双象护桥,现仅存桥南两狮,桥已毁。大成门(又称敬和宫),面阔3间,进深2间,为单檐歇山顶一层建筑,采用五梁过架式木结构。前后檐均有三层斗拱支撑,拱、翘、昂上雕刻鱼头、象鼻、三浮云、菊花头、龙戏珠等;东西墙基须弥座上有浮雕,构图精美。大成殿面阔5间,进深3间,为单檐硬山顶,九檩前檐廊建筑,采用抬梁式与穿斗式木结构。前檐由四层斗拱支撑,斗拱上雕刻有二龙抢宝、凤凰、三浮云、蚂蚱头等纹饰。广通文庙按明、清两代统一的庙宇建筑布局格式建造,大成殿作为主体建筑,庄严、典雅,整体高大宏伟,细部装饰精美华丽。2003年公布为禄丰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8月公布为楚雄州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广通文庙为孔圣之宫,又名黉宫。在封建社会里被视为文化教育之心脏,道德文章之源泉。

原广通县文庙(又称学宫),始建于明朝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知县吴习建署,始建学宫。后任知县李第相继告成。万历中期署县知州吴恩温凿泮池,邓林修石坊,后被兵祸焚毁。清康二年(1663年)知县张京奎重修;康熙十一年(1672年)知县耿弘启修葺。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知县刘淑、教谕樊於升、训导黄廷隽同邑士绅重建大成殿、东西庑。雍正十一年(1733年)知县杨登增修。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署县杨奎率绅士捐修。嘉庆十一年(1806年)教谕李朝阳率绅士增建尊经阁。道光二年(1823年)知府王汝廷,署县周佑廷、教谕赵廷相、典史李日融捐修。

经数十任知县、教谕和百余年邑人的苦心经营,此时的广通学宫,规模宏伟,大成殿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双龙护柱,供奉先师孔子。左右神龛,分列四圣牌位,不绝香火。两院壮观,设坛供奉七十二贤。尚有亭台楼阁,泮池拱桥,石狮石象,典雅围廊。棂星门内外石狮形跃云霄。文明石坊,五柱鼎立,刻有名人书画,实为壮观。最前方照壁为九龙戏珠图案,辉几相映。已完全符合当时律法所规定之规模。

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回汉之争”事件兵火。同治四年(1865年)知县左维琦率邑士绅捐资重建,使大成殿、东西庑、棂星门、文明坊、月弓桥等建筑,再现昔日之貌。

延至民国中期,保存良好。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祭祀(即祭孔),由县教育局主办,县长牵头,率其城乡绅士及各级学校师生举行庆典。声势浩大,隆重严肃。平时庙内设有专人看管,侍奉香火。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县政府决定将敦仁镇中心小学迁入文庙办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今一直使用到现在,文庙仍为广通中心小学校址。多年来,学校重视保护文物,几经除险加固,才使大成殿保存了原有风貌。

数百年来,历经沧桑,河山如故,景色全非。九龙壁、文明坊,毁于五十年代大炼钢铁时期,棂星门毁于“文化大革命”时期。至今尚存者,仅有大成殿内院基本完好,屋架雕刻及台阶布局,保持原历史风貌。孔圣人之尊严肃穆,可领风骚。外院泮池依旧,仅欠拱桥。


价值评估

1、广通文庙是禄丰县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木结构建筑,大殿作为主体建筑,庄严、典雅,整体高大宏伟,细部装饰精美华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2、广通文庙是禄丰县五座文庙中最早建立官学的文庙,设立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反映了明代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在云南的传播路径,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3、广通文庙已经修复,并对公众开放,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



 

image022.jpg

 

01  广通文庙大殿南面

 

image024.jpg

 

02   广通文庙大殿北面

 

 image026.jpg

 

03   广通文庙大成门南面

 

image028.jpg

 

04   广通文庙大成门北面

 

 image030.jpg

 

05  广通文庙大殿斗拱

 

image032.jpg

 

06  广通文庙前廊梁架

 

image034.jpg

07     广通文庙石狮1

  

image036.jpg

08  广通文庙石狮2

 

image038.jpg

09  广通文庙山墙

 

image040.jpg

10  广通文庙泮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