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08
大花桥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次数:31688
分享到:

简介

大花桥位于一平浪镇320国道线K2897+500M的星宿江上,此线同属滇缅公路(昆畹段)在114+180M的蜜蜂箐。该桥为六墩五孔不等跨弧形石拱桥,桥斜跨在星宿江的禄丰河上,呈东西走向。全部用条石支砌,桥墩建在河底的基岩上,桥长67.6米,桥面宽8米,桥孔东端为最大一孔是水流主过之孔,其次西端一孔较大,但河水几乎不曾流过,中间三孔较小。桥至东向西呈圆弧形,弧顶对河上游,桥与相邻的公路呈“S”型。第一孔跨径为16.9米,第二、三、四孔跨径均为4.9米,第五孔跨径为10米。此桥属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修建滇缅公路(昆畹段)时修建,直到1985年在桥南侧另建一座大型四墩三孔石拱桥代替该桥。现该桥已闲置多年,不在作为交通桥使用。由于该桥是滇缅公路上最长、最大的一座石拱桥,在云南公路史上有重要地位。

2007年,大花桥被公布为禄丰县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大花桥是滇西省道(后称滇缅公路,今称昆畹公路)上最长、最大的一座石拱桥,在云南公路史上有重要地位。

“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英人垂涎滇西丰富的资源,力主打通滇缅间交通。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至民国21年(1932年)的101年中,先后16次勘察滇缅间公路铁路交通线,由于云南人民多次抗议斗争其阴谋才未能得逞。其后国人决定自己筑路救国。民国12年(1923年)12月,省交通司拟定修筑滇西路计划,第一步又昆明修至境内舍资镇,第二步修至下关,第三步修至腾冲后再修通缅甸。于次年3月9日成立昆舍段工务处,同年6月23日正式开工。至1935年12月修通下关,由昆明至下关称滇缅公路东段。1938年初修下关至畹町段(滇缅公路西段),同年8月31日全线建成通车。”

(1991年6月第一版《禄丰交通志》)

大花桥,又称大华桥,岔河桥。原为石台木桥面、桥与引道呈“S”型。

1937年改为五孔石拱桥。

由于原桥桥型受限,桥面窄,荷载低,常发生车祸,故于1984年另建新桥,此桥闲置。

2003年,禄丰县文物管理所对大花桥进行了调查。

2007年,大花桥被公布为禄丰县文物保护单位。


价值评估

大花桥是滇西公路、滇缅公路、国道320线上的重要桥梁,和云南现代交通的历史及抗日战争的历史紧密相连,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1、滇西公路是云南历史上的第一条现代公路,起点为昆明,终点在瑞丽畹町,由此出境进入缅甸。大花桥是这条公路上规模最大的石拱桥,在云南现代交通历史上有重大意义。

2、抗日战争爆发,为应对日军对中国的国际交通的封锁,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于1937年底开始抢修滇缅公路。同时对已通车的昆明至大理的路段进行改造,大花桥因此由石墩木梁桥改为石拱桥。1938年9月,滇缅公路通车,成为支撑中国抗日战争的交通生命线,为中国坚持抗战,直至赢得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大花桥做为这条国际通道上最重要的桥梁之一,见证了这段历史,记录了这段历史中的诸多历史事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3、大花桥位于星宿江与一平浪和交汇处,河面宽,水文条件复杂,云南早期公路建设的总设计师李炽昌先生经周密的调查后,利用地形,在星宿江上河底坚硬的基岩上砌筑桥墩,设计出六墩五孔不等跨,桥面成“S”的石墩木梁桥,成功解决了当时缺乏建筑机械及建筑材料的难题,1937年,又在此基础上改建为石拱桥,是云南公路桥梁史上的杰作,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4、大花桥设计精巧,工程精湛,无论近观远眺,均极具美感,堪称公路桥梁中的艺术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大花桥地理位置图

  

大花桥平面图

 

 


 

 

01  大花桥全景1

 

 

02  大花桥全景2

  

 

03   大花桥全景3

 

 

04  大花桥桥孔

  

 

05  大花桥桥墩细部

 

 

06  大花桥桥面

 

 

07  大花桥桥墩细部

 

08     建于河床基岩上的桥墩1

 

 

09     建于河床基岩上的桥墩2

 

10  “S”型的大花桥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