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08
滇中古驿道禄丰段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次数:34544
分享到:

简介

滇中古驿道禄丰段位于禄丰县境内。是在二千三百多年前的“南方丝绸之路”、秦汉“五尺道”、唐代“石门道”的基础上,经元、明、清及中华民国历代政府修建而形成的。唐代修建“石门道”,在禄丰境内设有龙和馆(今腰站炼象关)和沙雌馆(今舍资),这是禄丰境内第一次有史籍记载的地名,也是官方在禄丰设置馆驿的开端。自元代开始、禄丰古驿道由官府组织,经历了大规模的整修,沿路设置了大量的关、堡、驿、铺,到明清时期,禄丰古驿道基本定型,为“滇中古驿道”的重要路段。滇中古驿道禄丰段由老鸦关入境至广通回蹬关出境,全长约88公里,路面宽1.6—2.5米,全用石块铺砌。由昆明出发至大理,民间传说要经“九关十八铺”,在禄丰境内,由东向西要经过的是老鸦关、白涵厂铺、杨老哨、炼象关、石门哨、河西铺、南平关、响水关、舍资铺、勒马关、蒙七铺、路甸铺、回蹬关等。时至今日,滇中古驿道禄丰段仍然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实物古迹,古驿道残段有狮子口段、炼象关段、石门哨段、南平关至响水关段,勒马关段、蒙七铺段、回蹬关段等,关址有炼象关、响水关、勒马关、回蹬关等,桥梁有老鸦关桥、衍庆桥、启明桥、星宿桥、响水关桥、安乐桥、清风桥等。滇中古驿道禄丰段做为文化线路,承载着南方古丝绸之路、汉五尺道、唐石门道、元、明、清滇中古驿道、茶马古道、抗战时滇缅公路被切断后运送抗战物资的规模达80万匹马的马帮路,二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具有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2012年,滇中古驿道禄丰段被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本体状况

滇中古驿道禄丰古驿道东接昆明,西通大理,境内全长按谷歌地球测算总长88565米,路面宽1.6—2.5米,全用石块铺砌。自东向西,由安宁市禄脿镇禄脿驿入境,起点土官镇指挥营村委会小铺子村(北纬24°58′33.92″东经102°14′38.74″海拔1850米),经老鸦关、小坡村、狮子口、清水沟村、白涵厂村到达杨老哨(北纬25°00′30.95″东经102°09′38.87″海拔2010米),一路下行,经东山河村,过塘房垭口至炼象关(北纬25°01′37.34″东经102°07′49.60″海拔1625米),出炼象关,向东北经石门哨(北纬25°02′41.67″东经102°07′13.43″海拔1824米)、白酒铺、炼石铺、三棵树村、石云庵,过启明桥,经黑泥桥村、下沙地村、官场村,进禄丰县城南门,经南门街、西平街、文瑞街、西门街出禄丰县城西门,过星宿桥(北纬25°09′05.50″东经102°04′29.54″海拔1571米),经河西铺、西山村,登南平关(北纬25°10′48.87″东经102°02′37.51″海拔1847米),经法堂寺、大慈寺、六里箐,过响水关桥到达响水关,由此西行,经新铺(崖壁铺),过九盘岭(北纬25°11′46.74″东经101°56′9.02″海拔2097米)进入舍资,经安乐桥、苍山村、蚂蟥井、勒马关到秋木园,由此折向西南,经马鞍山、黑苴铺(北纬25°10′22.44″东经101°51′9.06″海拔1791米)、庙山、蒙七哨、蒙七铺(北纬25°09′54.85″东经101°49′55.28″海拔1883米),上广通东山(北纬25°9′44.89″东经101°47′56.47″海拔2089米),经林家冲,过清风桥进广通东门,直穿广通老街,经胜利楼,出镇楚门(广通西门 GPS:北纬25°10′8.42″ 东经101°44′47.49″海拔1796米),经西堡村委会,过西堡桥,由此上山,西行四公里抵达回蹬关(北纬25°08′48.33″东经101°41′35.53″海拔2011米)出境。

根据滇中古驿道禄丰段的禄丰古驿道的保存状况,划分为四个等级:

第I等级:原始风貌保存完整的路段共11255米。驿道风貌完整,除自然因素的侵蚀外,人为的活动对其破坏及影响较小。

第Ⅱ等级:原始风貌保存较好的路段共39419米。驿道风貌一般,除自然因素的侵蚀外,人为的活动对其有一定的破坏及影响,路面石板无保存,但仍保留了古驿道的基本环境及功能。

第III等级:原始风貌保存一般的路段共31443米。驿道风貌差,除自然因素的侵蚀外,人为的活动对其造成较大的破坏及影响,路面石板无保存,路面被改变或拓宽,周边环境已丧失原始风貌,但仍保留了古驿道的历史路径。

第Ⅳ等级:已经消失的路段共6448米。古驿道的历史路径已经消失。

详细情况如下:

1.回蹬关遗址至西堡村西南(保存度评价:第Ⅱ等级)

第一段:3696米

起点:GPS:N25°08′48.33″E101°41′35.53″H2011m

终点:GPS:N25°09′52.84″E101°43′11.82″H1821m


2.西堡村西南至镇楚门(保存度评价:第III等级)

第二段2996米

起点:GPS:N25°09′52.84″E101°43′11.82″H1821m

终点:GPS:N25°10′8.42″ E101°44′47.49″H1796m


3.镇楚门至清风桥(保存度评价:第III等级)

第三段:2342米

起点:GPS:N25°10′8.42″E101°44′47.49″H1796m

终点:GPS:N25°10′15.65″E101°46′2.25″H1819m


4.清风桥至蒙七铺桥(保存度评价:第Ⅱ等级)

第四段:8825米

起点:GPS:N25°10′15.65″E101°46′2.25″H1819m

终点:GPS:N25°09′54.85″E101°49′55.28″H1883m


5.蒙七铺桥至蒙七村东北村口(保存度评价:第III等级)

第五段:357米

起点:GPS:N25°09′54.85″E101°49′55.28″H1883m

终点:GPS:N25°10′02.21″E101°50′04.40″H1906m


6.蒙七村东北村口至团山村公路交叉点(保存度评价:第Ⅱ等级)

第六段:1843米

起点:GPS:N25°10′02.21″E101°50′04.40″H1906m

终点:GPS:N25°09′59.71″E101°50′54.34″H1788m


7.庙山村公路交叉点至经黑苴至勒马关西山脚(保存度评价:第III等级)

第七段:4253米

起点:GPS:N25°09′59.71″E101°50′54.34″H1788m

终点:GPS:N25°11′26.69″E101°52′20.57″H1836m


8.勒马关西山脚至蚂蝗箐一纳公路交叉点(保存度评价:第Ⅱ等级)

第八段:2319米

起点:GPS:N25°11′26.69″E101°52′20.57″H1836m

终点:GPS:N25°11′30.68″E101°53′29.65″H1779m


9.蚂蝗箐一纳公路交叉点至舍资东一羊公路交叉点(保存度评价:第III等级)

第九段:2410米

起点:GPS:N25°11′30.68″E101°53′29.65″H1779m

终点:GPS:N25°11′27.36″E101°54′44.42″H1739m


10.舍资东一羊公路交叉点至舍资与新铺公路交叉点(保存度评价:第Ⅱ等级)

第十段:388米

起点:GPS:N25°11′27.36″E101°54′44.42″H1739m

终点:GPS:N25°11′29.22″E101°54′57.30″H1813m


11.舍资东公路交叉点至新铺村东北(保存度评价:第Ⅱ等级)

第十一段:6535米

起点:GPS:N25°11′29.22″E101°54′57.30″H1813m

终点:GPS:N25°11′41.88″E101°57′59.32″H1804m


12.新铺村东北至响水关桥西(保存度评价:第Ⅱ等级)

第十二段:4516米

起点:GPS:N25°11′41.88″E101°57′59.32″H1804m

终点:GPS:N25°12′29.31″E101°59′29.90″H1747m


13.响水关桥西至法堂寺东南新挖公路交叉口(保存度评价:第I等级)

第十三段:6880米

起点:GPS:N25°12′29.31″E101°59′29.90″H1747m

终点:GPS:N25°11′45.89″E102°02′04.98″H1971m


14.法堂寺东公路交叉点至南平关遗址垭口(保存度评价:第Ⅱ等级)

第十四段:2137米

起点:GPS:N25°11′45.89″E102°02′04.98″H1971m

终点:GPS:N25°10′48.87″E102°02′37.51″H1847m


15.南平关垭口至西山村北火车站公路交叉口(保存度评价:第III等级)

第十五段:2888米

起点:GPS:N25°10′48.87″E102°02′37.51″H1847m

终点:GPS:N25°09′54.68″E102°03′29.51″H1847m


16.西山村北火车站公路交叉口至河西铺村西口(保存度评价:第Ⅳ等级)

第十六段:1927米

起点:GPS:N25°09′54.68″E102°03′29.51″H1847m

终点:GPS:N25°09′12.19″E102°04′18.12″H1568m


17.河西铺村内(保存度评价:第III等级)

第十七段:257米

起点:GPS:N25°09′12.19″E102°04′18.12″H1568m

终点:GPS:N25°09′08.12″E102°04′25.57″H1567m

18.星宿桥东至南门处禄丰县城内段(保存度评价:第III等级)

第十八段:760米

起点:GPS:N25°09′05.50″E102°04′29.54″H1571m

终点:GPS:N25°08′45.49″E102°04′36.18″H1572m


19.南门处至官场北已彻底消失段(保存度评价:第Ⅳ等级)

第十九段:898米

起点:GPS:N25°08′45.49″E102°04′36.18″H1572m

终点:GPS:N25°08′16.37″E102°04′34.34″H1581m


20.官场北至启明桥北(保存度评价:第III等级)

第二十段:2957米

起点:GPS:N25°08′16.37″E102°04′34.34″H1581m

终点:GPS:N25°06′55.02″E102°05′05.08″H1584m


21.启明桥南至石门哨垭口(保存度评价:第III等级)

第二十一段:10331米

起点:GPS:N25°06′53.66″E102°05′05.90″H1588m

终点:GPS:N25°02′41.67″E102°07′13.43″H1824m


22.石门哨垭口至炼象关外关楼(保存度评价:第Ⅱ等级)

第二十二段:2138米

起点:GPS:N25°02′41.67″E102°07′13.43″H1824m

终点:GPS:N25°01′48.53″E102°07′42.37″H1635m


23.炼象关外关楼至过街楼(保存度评价:第Ⅱ等级)

第二十三段:368米

起点:GPS:N25°01′47.98″E102°07′42.65″H1634m

终点:GPS:N25°01′37.83″E102°07′49.35″H1625m


24.过街楼至关楼(保存度评价:第I等级)

第二十四段:288米

起点:GPS:N25°01′37.57″E102°07′49.48″H1625m

终点:GPS:N25°01′30.55″E102°07′56.13″H1634m


25.炼象关关楼至塘房垭口东与320国道交叉点(保存度评价:第I等级)

第二十五段:1848米

起点:GPS:N25°01′30.03″E102°07′56.75″H1633m

终点:GPS:N25°00′58.94″E102°08′33.28″H1849m


26.塘房垭口东与320国道交叉点至采石场与320国道重合段

第二十六段:1320米(保存度评价:第Ⅳ等级)

起点:GPS:N25°00′58.94″E102°08′33.28″H1849m

终点:GPS:N25°01′01.40″E102°09′11.46″H1919m


27.采石场与320国道重合段至杨老哨西北与320国道交叉点

第二十七段:1287米(保存度评价:第III等级)

起点:GPS:N25°01′01.40″E102°09′11.46″H1919m

终点:GPS:N25°00′38.37″E102°09′32.41″H1997m


28.杨老哨西北至杨老哨村北与320国道重合段(保存度评价:第Ⅳ等级)

第二十八段:311米

起点:GPS:N25°00′38.37″E102°09′32.41″H1997m

终点:GPS:N25°00′30.95″E102°09′38.87″H2010m


29.杨老哨村北至墨水节山洞北(保存度评价:第Ⅱ等级)

第二十九段:4313米

起点:GPS:N25°00′30.95″E102°09′38.87″H2010m

终点:GPS:N24°59′00.23″E102°11′13.43″H1973m


30.墨水节山洞北至小坡村西(保存度评价:第I等级)

第三十段:2239米

起点:GPS:N24°59′00.23″E102°11′13.43″H1973m

终点:GPS:N24°58′25.99″E102°12′10.74″H1912m

31.小坡村西至老鸦关小石桥(保存度评价:第Ⅳ等级)

第三十一段:773米

起点:GPS:N24°58′25.99″E102°12′10.74″H1912m

终点:GPS:N24°58′17.74″E102°12′34.54″H1885m


32.老鸦关小石桥至老鸦关村东北(保存度评价:第III等级)

第三十二段:605米

起点:GPS:N24°58′17.74″E102°12′34.54″H1885m

终点:GPS:N24°58′24.90″E102°12′53.36″H1909m


33.老鸦关村东北至小凹村东(保存度评价:第Ⅱ等级)

第三十三段:2341米

起点:GPS:N24°58′24.90″E102°12′53.36″H1909m

终点:GPS:N24°58′28.44″E102°13′59.34″H1868m


34.小凹村东至小铺子(保存度评价:第Ⅳ等级)

第三十四段:1219米

起点:GPS:N24°58′28.44″E102°13′59.34″H1868m

终点:GPS:N24°58′33.92″E102°14′38.74″H1850m


老鸦关小石桥位于老鸦关村北面500米的老鸦河上,南北走向,横跨老鸦河。据考为清光绪年间所建,是滇洱古驿道必经之路。北行2公里是著名的狮子口遗址东南2.5公里为老鸦关公署遗址。该桥为单孔石灰岩条石支砌的拱形桥,跨径为8米,桥宽5.48米,桥面两侧有高0.5米,宽0.4米的拦马石,桥东迎水面有龙头,出水面有龙尾,桥南一侧拦马石上有一对石狮镶嵌。现该桥已闲置未用,桥面上世纪80年代被打成水泥路面,桥东另建一座水泥桥通行。该桥是滇中古驿道滇古驿道必经之桥。

狮子口烽火台位于土官镇寨脚村委会清水沟东面的狮子山垭口古驿道南侧的小山顶上,东经102°11′23″、北纬24°58′46″、海拔2100米。东可眺老鸦关,西可望古道上的白涵厂铺和羊老哨等村庄,视野开阔,始建于明代。烽火台下为长约20米的狮子垭口古道,曾设搪卡、碉楼把守,地势险要。烽火台残墙为夯土(碎石土)所筑,呈边长5米的正方形,内四角上留有木柱痕迹,墙残高1.5米至3.7米不等,墙厚0.8米,其中北、西、南三面残墙保存较好,据木柱痕迹和残墙情况可知原为二层建筑。北墙东侧角开有一门,宽0.9米;在墙高1米处北墙有一瞭望孔,西墙、南墙有两个瞭望孔,东墙已倒无知,瞭望孔外大内小,下为夯土,两侧用土基支砌,上用石块相盖,外孔宽0.1米、高0.15米,内口大小情况不明(烽火台内残墙落土约1米至1.5米深,杂草丛生)。清末随着电报和滇缅公路的修建,烽火台失去了传讯报警作用,被遗弃在高山之巅,该遗址是迤西古道重要的军事设施遗迹。

三华寺属于道教宫观,由真武宫、昊天阁、文昌宫、三元宫、大佛殿等组成,现存文昌宫、三元宫、东西二魁阁楼、三层楼。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始建真武庙于石门铺后山腰,永乐乙未(1445年)迁于堡后山麓象鼻岭现址。明景泰年间,庙宇倾祀事废,于明天顺八年(1464年)重建。现已倒塌无存。

明嘉靖三年(1524年)建昊天阁,现已倒塌无存。

明天启年间建大佛殿,做为道教道场的三华寺开始迎合民间普通民众多种信仰混杂的需要,引入部份佛教信仰因素,成为道教、佛教并存,以道教为主的寺观。大佛殿已倒塌无存。

文昌宫始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清中期重修。现保存基本完好。

三元宫始建于明崇祯七年(1643年),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现保存基本完好。

东西二魁阁楼始建于清康熙后期,保存度较差,有倾圯的危险。

三层楼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现存木构架和瓦屋面,部份已坍塌。

在现存的建筑中,其建筑法式及特点:

文昌宫始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现存建筑建于清中期,至晚不超过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面阔五间7.6米,进深三间3.86米,为抬梁式歇山顶周围廊木架构建筑。文昌宫没有施斗拱,但梁枋用料规格较大,层叠累加,角梁粗壮,出檐深远,屋脊用青砖做巨大的花式。小木作精雕细琢,装饰精美,石作雕刻亦细致入微,阶条石用料巨大,正面台明最大的阶条石长近七米,为禄丰所仅见。    

文昌宫整个建筑看上去高峻雄阔,俊逸舒朗,细部做工精细,一丝不苟,堪称小式建筑中的精品。文昌宫的保存度一般,尤其是后期使用中改动较大,其历史风貌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主要表现在:屋脊局部受损,瓦屋面残损漏雨,椽子糟朽,梁架变形脱榫,门窗被拆除,小木作破损,地坪、墙体残破,室内有后期新建的隔墙,供台、踏跺被拆除。

三元宫建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现存建筑为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重建。三元宫面阔三间10.58米,进深三间10.02米,为单檐悬山顶抬梁式前檐廊木架构建筑。三元宫规制相对较小,但梁枋的木刻内容丰富,刻画精美。文昌宫的保存度一般,尤其是后期使用中改动较大,其历史风貌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主要表现在:屋脊无存,瓦屋面残损漏雨,椽子糟朽,梁架变形脱榫,门窗被拆除,小木作破损,地坪、墙体残破,室内有后期新建的隔墙,供台、踏跺被拆除。

东阁始建于清初,现存阁为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重建,为两层抬梁式歇山顶重檐阁楼木结构建筑,面阔三间9.76米,进深三间9.6米。东阁的保存度一般,尤其是后期使用中改动较大,其历史风貌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主要表现在:屋脊局部受损,瓦屋面残损漏雨,椽子糟朽,梁架变形脱榫,门窗被拆除,在檐柱位置有后期新建的墙体,小木作破损,地坪、墙体残破,神龛被拆除,踏跺残破。

西阁始建于清初,现存阁年代不详,但参照文昌宫及东阁的重修情况,西阁重修的时间应该与文昌宫及东阁相距不远。西阁为两层抬梁式歇山顶重檐阁楼木结构建筑,面阔三间9.6米,进深三间9.6米。西阁在外观上与东阁相差不大,但在木作部份,西阁是按照清代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来进行加工制作的,与云南本土做法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角梁、飞椽、里口木及梁、枋的卷杀方式上,至于在梁架设计规格、口份材櫍等方面是否仍然遵循《工程做法则例》的规范,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查与详实的测量来确认。但仅就角梁、飞椽的做法就可以肯定,西阁是由北方的工匠主持设计修建的,是云南现存不多的由北方工匠修建,具有典型清代官式做法风格的古建筑。但可惜的是,西阁的保存状况非常糟糕,随时有倒塌的危险。具体状况是:西南角已经垮塌,屋脊大部倾圯,瓦屋面大部分已残破掉沟,椽子大部糟朽,梁架变形脱榫,柱子糟朽,门窗被拆除,在檐柱位置有后期新建的墙体,小木作破损,地坪、墙体残破,神龛被拆除,踏跺残破,二楼楼面全部缺失。

三层楼是当地人们对文昌宫前殿及戏台的俗称,始建年代及现存阁年代均不详,但参照文昌宫及东阁的重修情况,三层楼重修的时间应该与文昌宫及东阁相距不远。三层楼实际是两层抬梁式悬山顶木结构建筑,只是在明间五架梁之上铺了一层楼板,形成一间低矮的房间,因此成了“三层楼”。三层楼面阔三间2.9米,进深三间8.5米。一层明间为通道,二层为戏台。保存度一般,尤其是后期使用中改动较大,其历史风貌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主要表现在:西侧倾圯,屋脊无存,瓦屋面残损漏雨,椽子糟朽,梁架变形脱榫,整体向南倾斜,最大倾度达5度,门窗被拆除,在檐柱、明、次间之间有后期新建的墙体,小木作破损,地坪、墙体残破,楼板,踏跺残破。

炼象关东西长700米,宽9米,有250米保存基本完好,有500米已有不同程度损坏。五座关楼把一条街分成三段,前三楼之间叫城里,向西是中街、上街,古道从门楼下穿过。炼象关古驿道宽2米,用坚硬的青石铺就,上面可依稀看见马蹄印。关内两侧古宅进深达100多米,为3个四合院、走马转角楼格局,院内雕龙画凤、镂雕门窗工艺精湛。炼象关古镇格局形成于明代,古民居、牌坊楼阁面貌犹存。

炼象关原建有石城一周,设四门,东、西城门均有两重关楼,今仅存东西二门和东城楼。炼象关两端皆有城墙城楼,在东西城楼之间的古驿道上又有两座过街重关楼、一座青砖城门楼、一座石拱桥。东城楼为木结构重檐歇山顶,高15米;楼基台长26米、高10米,为条石砌筑。门洞过道长10米,宽2.7米,高3.3米,门洞额书“炼象关”3字。门洞上原有重檐城楼一座,为木结构重檐歇山顶,高15米。已毁。西城门基台高7米,宽10米;券门高3.1米,宽2.8米,门道长7米,城楼已毁。现存城楼为2005年所建。

石云庵摩崖石刻位于金山镇南雄村委会红仓小组东200米的天然岩石上。有明大学士王文毅公故里碑,“天然丘壑”石刻,“天宫宝树”石刻,“流杯池”石刻。其中在金山镇南雄村委会石云庵南侧山崖崖顶有明大学士王文毅公故里碑,该碑镶嵌在古驿道旁的一天生石上,碑宽0.64米,高1.58米,有石质仿瓦顶碑帽,碑帽高0.46米。宽0.77米,长0.5米,无纪年,落款为“邑后学何太□□,通邑后学敬立”。有摩崖石刻三块,都在天然岩石上开面,字均为楷书。“天然丘壑”字高0.3米,开面高0.54米,长1.74米,落款已剥蚀不清,不可辨认;“天宫宝树”字高0.28米,开面宽1.32米,高0.6米,,两块石刻之间相距0.74米。在该两石刻下20米的一水沟旁有“流杯池”石刻,字高0.2米,开面宽0.28米,高0.25米。据康熙《禄丰县志》记载,该摩崖石刻为明、清所留,具有较高的史学和书法价值。

启明桥位于金山镇南雄村委会赵家村东200米的南河上,呈南北走向,为二墩三孔石拱桥,是滇中古驿道古道必经之处。该处原无桥,由舟船济度,名“石门古渡”,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丽江土府木氏捐修石桥,名启明桥,原桥在现桥下游约百米处,时丁忧回籍的明大学士王锡衮有碑记,碑现存禄丰县恐龙博物馆,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桥圮,乾隆五十一年于现址(1786年)重建,仍名“启明”。该桥为三孔石拱桥,中孔净跨9.5米,边孔净跨7.5米,全桥长46米,宽9.6米,高6米,桥栏高0.5米,栏厚0.5米。桥南北两端原有石狮、麒麟各1对,早已无存,2009年维修时,出土残破麒麟一只。桥南建石阙一座,四柱三门,柱联二对,门镶三碑,阙坊额中篆书《启明桥》、中碑为云贵总督等官员的捐资功德碑,边碑为重修碑记,碑文书法刻工俱佳,在禄丰现存古代碑刻中可称极品。可惜碑文剥蚀严重,保存度不到50%。1973年9月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8月公布为第二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进行过维修。

星宿桥包括星宿桥和丰裕桥两座规模宏大的连拱石桥。

星宿桥位于禄丰县金山镇西门社区星宿公园内,东经102°4′27.6″,北纬25°09′6.8″,由石拱桥、桥头的木牌楼及翘尾的石阙三部分组成。

石拱桥呈东西走向,用巨大的红砂石块砌筑,为六墩七孔尖拱石桥。全长118米、宽10米、高10米,单孔跨径9.8至10米。桥墩长17米,宽5米,两头呈三角形,以利分水,桥洞深10米,单孔跨径9.8至10米,顶部呈尖拱。桥两端砌筑有四个巨大的分水翅,防御洪水对桥堤的冲击。桥面铺设红砂石板,正中一路三行石板直铺,共108块,以合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之数及“星宿桥“之名。桥面两侧砌筑石栏,高90厘米,宽45厘米,桥栏外侧镶嵌有28块用大理石篆刻的二十八宿星名,桥栏两端各有一只石狮,石狮雕刻工艺精湛,形态威武,富于动感,是清代中期动物石雕中的精品。

桥东有木牌楼一座,四柱三门,宽12米,高10米,用四根大柱一字排开,中高旁底,呈“凸”字形,支撑梁枋及繁复的十三踩斗拱,上覆歇山式重檐琉璃瓦顶。牌楼正中有木匾,正面楷书“星宿桥”三字,为时任滇南使者,续任云贵总督,后来代表清朝政府签署《中英南京条约》的伊里布所书,背面篆书“星宿桥”则为时任云贵总督,清代著名学者阮元所题。牌楼两根中柱立于巨大的须弥座上,前后用巨大的抱鼓石护持,抱鼓石正面有精美的龙、虎、麒麟浮雕。

桥西有大型石阙一座,十柱九门,宽12.3米,高9.19米,底部厚2.56米,中高旁底,呈“凸”字形。石阙顶部为仿九脊顶造型,其下在石材表面用浮雕表现仿木结构的斗拱,正中镶嵌石碑一块,横书“坤维永镇”四个大字,再下则是十根巨大的方形石柱,柱间缩进0.54米,形成门洞,门洞内镶嵌巨大的青石石碑,中碑三块,高3.3米,宽0.95米,两边也各有石碑三块,高2.6米,宽0.9米。整个石阙立于高0.9米的须弥座上,一对石狮蹲踞两侧,极为威严壮观,给人以震撼。

整个石阙书有柱联五对,其中的三对内容分别为:一、“举首测星垣,望井鬼分躔,一道彩虹天外度;披胸罗宿海,喜笮邛归极,五都贡象日边来。”(迤西兵备道春庆题)。 二、“雄跨通津,看夹水虹光直引星辰而上;功资利涉,喜朝天骠乐咸遵道路以来。”(永昌府知府橘州胡启荣题)。三、“汉人昔越兰津,中外咸通,遂使西南半壁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象占得朋,端籍此桥远达;舆地今踰黑水,圣明相继,久经震旦诸蕃赖其利、畏其神、用其教,民无病涉,因将旧迹重兴。”(浪穹王崧题)。这几副柱联对仗工整,内容丰富,寓意深远,客观反映了修建星宿桥对巩固中央王朝在云南边疆的统治及对周边藩属国的控制方面的价值和意义。石阙上镶嵌的九块石碑,除右边第一块为《修建星宿桥碑记》,记述了星宿桥的历史沿革及重修经过外,其余八块均为功德碑。功德碑记载有清道光时滇西军事、行政机构名称164个,滇西商号名称493个,禄丰县的村名、地名上千个,蕴含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反映了当时滇西的政治、商业方面的真实情况,可补正史之不足,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星宿桥目前整体保存完整,石拱桥较为稳固,但因曾经做为公路交通桥使用,桥面被铺设了一层30余厘米的沥青路面。1986年,因长期被重载汽车碾压,第二、三号桥墩略微沉陷,由禄丰县公路段对沉陷桥墩进行维修。因年代久远,部分红砂石块及石狮局部风化。桥栏外镶嵌的二十八宿星名大理石篆刻有缺失和破裂。

木牌楼1984年曾经进行过落架维修,但由于当时认识不到位,木柱及大梁被钢筋混凝土梁柱替代,底部另加了一个混凝土台基,整体高度被人为加高,其余部分仍为原件。目前牌楼整体结构良好,但屋顶、彩绘因长时间得不到维修保养,又数次遭受地震波及,保存度和稳定性有进一步恶化的危险。

石阙整体保存完整,稳固性较好。但因年代久远,部分红砂石块、碑刻及石狮局部风化剥落。碑刻因受力不均,部分出现裂纹。

丰裕桥在星宿桥上游约两公里处的罗次河上,在禄丰县金山镇北门社区,距县城1公里,东经102°04′36.5″,北纬25°09′37.3″,海拔1574米。丰裕桥为四墩五孔圆拱石桥,南北走向,桥长92米,宽8.1米,高9.5米。桥墩长19.6米,宽5.6米,五孔不等跨,孔净跨由南至北分别为8.7米、9.3米、9.8米、9.3米、8.7米,桥面两边有石栏,桥北双狮雄踞,桥南对象静跪。桥南原有楼阁一座,1958年被拆除。桥北石阙高5.5米、宽5.8米。三层重檐,顶层檐下雕刻仿木三层斗栱,侧檐雕刻仿木斗栱二层,六柱五门,柱联三对,门镶五碑,中碑高3米,宽0.99米,上刻“丰裕桥”三字。左右四碑各高2.5米,宽0.99米。左侧二碑记载赏桥工绅董奖励事,右侧二碑为《修建罗次河丰裕桥记》。

丰裕桥目前整体保存完整,石拱桥较为稳固,但因做为公路交通桥使用,桥面被铺设了一层30余厘米的沥青路面,桥栏及石狮、石象被失控车辆碰撞而遭损坏的事件也不可避免。因年代久远,部分红砂石块及石雕局部因风化分层而剥落。2003年丰裕桥西侧桥墩上添建了饮用水输水管道。

石阙整体保存完整,稳固性较好。但因年代久远,部分红砂石块、碑刻及石狮局部风化剥落。碑刻因受力不均,部分出现裂纹。石阙边柱下的两象鼻已损坏。右边的柱联被汽车撞缺一字,其余部分完好无损。石阙东、北方向被民居包围。

2008年,根据禄丰县的发展规划,在星宿桥和丰裕桥之间新建了一座公路桥,该桥建成后,丰裕桥将不再做为公路交通桥使用。

响水关桥位于禄丰县一平浪镇舍资村民委员会响水河上游。三孔石拱桥。东西走向,全长30米。三孔不等跨,中孔净跨3.6米,边孔各3米,拱券纵联砌筑。桥面宽3.6米。据云南总督王昶《滇行日录》中所记,响水桥在明成化年间至清乾隆年间为铁索桥,何时改建为今之石拱桥无据可考。

安乐桥位于一平浪镇舍资村委会苍山小组东100米的舍资河上,东西走向。单孔石拱桥,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系通往滇西古驿道桥,拱券纵联砌筑。现桥面西北侧有1棵黄念茶树,树径0.8米,根系盘错在桥石之间。2005年底舍纳公路修棠石路面时,在桥面加固30厘米左右的水泥垫层。该桥现有秋木园、阿井、纳甸四个村委会的群众生产生活必须经过此桥。

李家马店位于一平浪镇舍资街东舍资街207号,坐东向西。由正房、两厢和面房构成,均为二层建筑,单檐歇山顶。正房和对房进深三间,面阔三间;厢房进深一间、面阔三间,正房带前厦和后厦。据考明洪武年间,舍资因是滇西古驿道必经之地,曾设舍资堡、舍子驿、舍资铺等。该马店现存建筑为清末民初所建,解放后被分为公房;设过粮所,后粮所因体制改革等原因,转买给个体户王太远经营餐饮饭店。滇中古驿道源于南方古丝绸之路,唐代为石门道,并于舍资设沙雌馆(见于唐樊绰《蛮书》),明清正式称迤西道或滇西大路,民间称滇中古驿道,舍资历来为交通要冲,经营旅店业者众多,直至解放后才衰落,李家马店是滇中古驿道禄丰境内仅存的旅店业历史遗迹。

勒马关遗址位于一平浪镇秋木园村委会小石桥小组东侧的勒马山山脊垭口,东西走向。山垭口古道长约300米、宽1.5米至2米。山垭口东平地上原为关楼,现无存;山垭西下有庙屋基(即为关帝庙址),现无存。勒马关是滇中古驿道古驿道必经之处,东接舍资铺、西通蒙七铺。勒马关设于明代。现勒马关仍为秋木园村委会通往镇政府舍资的便利山路,该遗址对于研究云南古代交通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清风桥位于广通镇清风村委会岔路村北100米的清风河上。该桥为半圆弧形单孔石桥,东西走向。桥长12米、宽5米、拱高6米,孔净跨7.9米,拱劵纵联砌筑。原桥两边各长1棵樟树(俗名黄楝茶树),现仅存1棵,树高约20米,树径1.35米。该桥始建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明嘉庆和清同治年间两次重修,为滇中古驿道必经之路。由于次桥有一定的历史价值,2007年公布为第七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胜利楼位于禄丰县广通镇广通街84号,方位北偏西2°。该楼为三层重檐穿斗式歇山顶阁楼式建筑,面阔3间8.4米,进深4间8.7米;一层层高3.58米,二楼层高3.28米,三楼至脊檩底部3.58米,檩上有文字为“大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岁次乙酉大吕月下翰谷旦,广通县参议会副正议长  县长暨合邑绅商士庶全体合建”。二楼前后有廊,二楼一樘六扇格子门上有“狮、鹿、马、牛、虎等图案”。2003年公布为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进行过维修。

镇楚门位于禄丰县广通镇广通街西段,坐北向南,城门洞方位北偏东35°。城门洞用城砖砌筑,门洞宽3.7米,长11.5米,高4.2米。东侧墙基厚4.16米,西侧墙基厚4.08米,整个墙基高5.35米。南门洞上1.5米处刻有“镇楚门”三字。据清康熙《广通县志》记载:“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造砖城。一周五百三十丈,高一丈八尺,阔六尺,开四门……东为向阳楼、南为南薰楼、西为镇楚楼、北为拱极楼。城池周深各五尺。”清康熙十九年(1680)受地震破坏,后修复。今仅存西城门,城楼已毁。1973年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杨宝墓位于广通镇西堡村委会朵达村安冲坝东南小山山脚,坐东向西。为四柱三碑仿石质二重檐。墓冢长3.4米,宽2.75米,高2.64米。墓右侧单立的墓志碑宽0.5米,高0.9米,下有碑座,上有半圆形碑额;整墓有11幅人物图、花草画,雕刻精美,三通墓碑仿宋字体字迹清晰端庄。据考杨宝为“自元至明洪武十五年,征南将军克云南,率众投诚,招安人民有功,题授回蹬关土巡检司”。杨宝是世袭第一代土巡检司。该墓始建于明代,康熙三十八年(1700)重修,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再修至今。

历史沿革

禄丰地处滇中,自古就是滇中至滇西及东南亚、南亚交通的咽喉要道。

云南古代在战国末期就形成的沟通四川、云南、缅甸和印度的国际交通通道,即后来史家所谓的“蜀身毒道”或“南方丝绸之路”。由昆明至大理的滇中古驿道在此时已经存在,称为“永昌道”,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主干道之一,禄丰古驿道是其中的重要路段。

秦汉开“五尺道”、三国南北朝时期中央王朝经营云南,滇中古驿道均是云南古代交通的重点,禄丰古驿道同步得到开发。

唐代,云南全境驿道网初步形成,与唐、宋相始终的南诏、大理两个云南地方政权,以大理为国都,筑拓东城经营滇池地区,滇池与洱海之间的交通进一步完善。禄丰地处滇中,境内的道路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天宝战争之前,唐王朝在禄丰境内设有两个馆驿,分别是龙和馆及沙雌馆,即今天的金山镇炼象关及一平浪镇舍资。此后二千三百多年的时间,金山镇炼象关及一平浪镇舍资均是滇中古驿道上的重要驿站,地位不断加强,直至现代交通时代的到来。

元代设立站赤制度,云南驿道大规模发展,奠定了之后云南驿路交通的基础和规模,明清两代沿用元代驿传制度,加大道路的整修力度,沿路密置关、堡、驿、铺,设塘卡,建烽哨,以保障交通畅通和维护交通沿线的治安。滇中古驿道的线路在元代基本固定,明清两代历经整修,进一步完善,在明代沿途已设有十八站(铺),成为云南古代交通的大动脉。

蒙古宪宗七年(1257年)于广通设路赕千户所,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置广通县。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设禄丰县。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因罗部设罗次州,二十四年(1287年)改州为县。随着禄丰境内基层行政组织的设立,禄丰古驿道进入官修官养时期,经过大规模的整修,沿路设置了大量的关、堡、驿、铺及塘、讯、烽、哨,禄丰古驿道基本定型。

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设立炼象关土巡检司和炼象百户堡,分别以李阿白、张善为土官巡检和土官百户。同时期设立的还有老鸦关、南平关、响水关、赵普关、回蹬关,杨老哨、石门哨、崖壁哨、东山哨,回登铺、路甸铺、蒙七铺、舍资铺、兰谷铺、南平铺、河西铺、白涵厂铺等。

清雍正八年(1730年)设迤西道,统制滇西十府,昆明至大理的驿道被称为“迤西大路”,民间则俗称滇中古驿道,于是有“滇中古驿道,九关十八铺”的说法。

禄丰古驿道上的桥梁,均始建于明代中晚期,历代重修。

1935年,昆明至大理的公路通车,马帮行走的滇中古驿道仍然发挥其民间交通的作用。1942年春,日军攻占缅甸,做为抗战时期中国国际交通生命线的滇缅公路被切断,滇中古驿道在国难当头之际,担负起为民族救亡输血的使命,数十万匹骡马往返于印度至昆明的千年古驿道上,为中国的抗日战争源源不断的运送抗战物资。国民政府于此期间对滇中古驿道进行全面整修,禄丰古驿道也进行了最后一次系统的整修。

解放后,随着现代化交通网络的形成,滇中古驿道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在一些边远山区,古驿道仍然承担着山区人民对外交通的重任。

2003年起,禄丰县文物管理所开始对滇中古驿道禄丰古驿道进行系统调查。

2008年至2009年底,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禄丰县文物管理所基本完成对滇中古驿道禄丰古驿道的全面调查。


星宿桥历史沿革

明万历壬子(公元1612年),因星宿江“春夏之交,洪水爆发,行有畏怖,编竹驾舟,往往溺覆”,禄丰县“知县向兆麟请允建桥,长三十丈,宽四丈,计五洞”(清康熙《云南府志》),于甲寅年(公元1614年)竣工,起名永丰桥,因横跨星宿江,民间多称为星宿桥,永丰桥之名逐步为人们所淡忘。

据康熙《禄丰县志》记载:星宿桥于清康熙庚辰(公元1700年),癸未(公元1703年),丁亥(公元1707年)三次冲塌,三次修复。1712年再次修复时还在桥上“建龙王庙,铸铁牛三只”。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星宿桥又被冲塌,原桥仅残留一孔,此后百余年间,星宿桥一直未能修复,商旅往来,“冬、春则架以浮梁,夏、秋则济以小船,时有阻滞沉溺之患”。

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曾任广东肇庆府知府的禄丰县琅井人杨安园“致仕回籍,过而心伤,慨然捐银三千两为之倡(杨安园实捐一千两),于是阖邑士民各倾己囊,共襄善举”,星宿桥得以重修,历时六年竣工,耗银一万二千两。

自1832年星宿桥重建至今170余年间,历经无数次洪水侵袭和数十年重载汽车的碾压,星宿桥安然如初,可见其工程之精良。

解放后,星宿桥做为公路交通桥使用。

1973年,星宿桥被禄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禄丰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公布为楚雄州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云南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对木牌楼进行过落架维修,但由于当时认识不到位,木柱及大梁被钢筋混凝土梁柱替代,底部另加了一个混凝土台基,整体高度被人为加高,其余部分仍为原件。

1986年,因长期被重载汽车碾压,第二、三号桥墩略微沉陷,桥身产生数处裂缝,1988年,禄丰县公路段对桥身进行维修。

1998年,星宿公园建成,星宿桥结束了做为公路交通桥使用的历史使命,移交禄丰县园林管理所管理使用,星宿桥整体处于公园之内。


炼象关历史沿革

炼象关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青铜时代,2300多年前著名的“南方古丝绸之路”、汉五尺道、唐石门道、元明清滇中古驿道均从此地经过。唐代樊绰《蛮书》记载,当时这里曾设置馆驿,称为“龙和馆”,自此开始,炼象关做为滇中至滇西漫长古驿道上的一处重要交通重镇而固定下来,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公路交通时代来临,炼象关交通重镇的历史使命才宣告结束。

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明王朝在此设立炼象关土巡检司和炼象百户堡,分别以李阿白、张善为土官巡检和土官百户。炼象关除驿站功能外,又兼具了军事关隘的功能,成为一处军事重镇。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为加强炼象关的守卫能力,“建石城一围,辟四门,西门外建重关楼。”明代末年,炼象关城的修建,奠定了今日炼象关的规模和基本格局,此后360余年间,关楼、街道、城门、民居屡有兴废,都未从根本上改变炼象关的总体风貌。

炼象关是滇西古驿道上的重要关隘,史称“堑道石门,扼九郡之咽喉,实西迤之锁钥。”历史上盐商云集,当时禄丰黑井、琅井、元永井、硝井等多处盐井所产的盐,大多从炼象关转运各地。2002年2月,炼象关被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3年公布为第六批禄丰县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楚雄州人民政府公布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华寺历史沿革

明代以降炼象关社会经济的繁荣,为各种宗教场所的产生和兴盛提供了基础。三华寺因此而出现,经明、清两代的续建、重建,整个寺庙规模宏大,最终成为炼象关一带第一大寺。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始建真武庙于石门铺后山腰,永乐乙未(1415年)迁于堡后山麓象鼻岭现址。明景泰年间,庙宇倾祀事废,于明天顺八年(1464年)重建。现已倒塌无存。

明嘉靖三年(1524年)建昊天阁,现已倒塌无存。

明天启年间建大佛殿,做为道教道场的三华寺开始迎合民间普通民众多种信仰混杂的需要,引入部份佛教信仰因素,成为道教、佛教并存,以道教为主的寺观。大佛殿已倒塌无存。

文昌宫始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清中期重修。现保存基本完好。

三元宫始建于明崇祯七年(1643年),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现保存基本完好。

东西二魁阁楼始建于清康熙后期,保存度较差,有倾圯的危险。

三层楼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现存木构架和瓦屋面,部份已坍塌。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炼象关做为兵家必争之地,屡遭兵燹,三华寺一度破败。1924年,腰站兴办新式学堂,三华寺的部份屋殿成为校舍。1938年,因日军占领了缅甸,滇缅公路被切断,国际援华物资大量通过马帮由印度驮运至昆明,炼象关做为重要驿站,再度繁盛,三华寺也因之香火再度兴旺。

解放后,三华寺做为腰站小学、腰站中学的校舍使用。

至2006年,腰站中学、腰站小学相继搬迁,交由金山镇人民政府管理使用。

2007年,三华寺被公布为禄丰县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经省民宗局批准,准予三华寺恢复为宗教场所。


价值评估

一、 滇中古驿道禄丰段是云南古代交通的活化石。

云南古代的陆路交通,最晚在战国末期就已经形成了沟通四川、云南、缅甸和印度的国际交通体系,即后来史家所谓的“蜀身毒道”或“南方丝绸之路”。由昆明至大理的滇中古驿道在此时已经存在,称为“永昌道”,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主干道之一。

秦汉开“五尺道”、三国南北朝时期中央王朝经营云南,滇中古驿道均是云南古代交通的重点。唐代,云南全境驿道网初步形成,与唐、宋相始终的南诏、大理两个云南地方政权,以大理为国都,筑拓东城经营滇池地区,滇池与洱海之间的交通进一步完善。

元代设立站赤制度,云南驿道大规模发展,奠定了之后云南驿路交通的基础和规模,明清两代沿用元代驿传制度,加大道路的整修力度,沿路密置关、堡、驿、铺,设塘卡,建烽哨,以保障交通畅通和维护交通沿线的治安。滇中古驿道的线路在元代基本固定,明清两代历经整修,进一步完善,在明代沿途已设有十八站(铺),成为云南古代交通的大动脉。清雍正八年(1730年)设迤西道,统制滇西十府,昆明至大理的驿道被称为“迤西大路”,民间则俗称滇中古驿道,于是有“滇西大马路,九关十八铺”的说法。

1935年,昆明至大理的公路通车,马帮行走的滇中古驿道仍然发挥其民间交通的作用。1942年春,日军攻占缅甸,做为抗战时期中国国际交通生命线的滇缅公路被切断,滇中古驿道在国难当头之际,担负起为民族救亡输血的使命,数十万匹骡马往返于印度至昆明的千年古驿道上,为中国的抗日战争源源不断的运送抗战物资。解放后,随着现代化交通网络的形成,滇中古驿道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在一些边远山区,古驿道仍然承担着山区人民对外交通的重任。马帮的铃声,还在彩云之南的山间回响荡漾。

滇中古驿道禄丰段反映了这条国际交通道路的历史,是南古代交通的活化石。

二、滇中古驿道禄丰段做为文化线路,内涵丰富,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星宿桥石阙柱联内容丰富,寓意深远,是对明清两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史的客观反映,其碑刻记载了大量清中期滇西政治、商业方面的真实情况,可补正史之不足,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炼象关是现存为数不多的古代交通重镇及军事要塞之一,与历代众多历史事件有联系,是历史上政治、经济、社会、民族等众多关系相互作用、交融的一处重要文化遗存。三华寺依托于炼象关,是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代,明、清两代续建、重建,多处不同时代的建筑,体现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建筑风格,集中反映了炼象关的宗教信仰、民族民间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历史信息。

分布于滇中古驿道禄丰段上的其它不可移动文物均从不同方面记载了云南古代的历史和文化。

三、交通是人类文明进行对话、沟通、融合,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先决条件,交通深刻的影响了不同地区人类的发展进程,交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化的历史。云南地形的复杂性,地理环境的相对闭塞与隔绝,造成了云南民族与文化的多样性,也为云南古代文明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滇中古驿道禄丰段从南方丝绸之路到明清驿道的一脉相承,对于厘清云南古代交通的历史与细节,将为历史学家和考古工作者破译云南古代文明的不解之谜提供帮助。




调查、考古、保护、展示工作

2003年起,禄丰县文物管理所开始对滇中古驿道禄丰古驿道进行系统调查。

2008年至2009年底,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禄丰县文物管理所基本完成对滇中古驿道禄丰古驿道的全面调查。

2008年至2010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对滇中古驿道禄丰段上的单体文物进行了登录整理工作。

1983年3月至1984年6月,对星宿桥牌楼进行落架维修工程,施工单位为禄丰县建筑社。

1988年12月,对桥身部分裂缝进行维修,施工单位为禄丰公路管理段。

2009年由州级投资23万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启明桥进行维修保护,施工单位为大理国光古建筑园林有限公司。

2011年,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胜利楼进行维修,施工单位为大理剑川古建公司。



禄丰县地理位置示意图

 

 

南方丝绸之路示意图

禄丰古今主要驿道示意图

 

   



 


1、滇中古驿道禄丰段—狮子口古驿道

2、滇中古驿道禄丰段—炼象关东古驿道

  

3、炼象关东古驿道上的石阶

4、炼象关内的民居及街道

5 炼象关关楼

  

6、滇中古驿道禄丰段—石门哨古驿道

7、石云庵摩崖石刻

  

8、星宿桥上的石狮

9、滇中古驿道禄丰段—响水关古驿道

 

10、滇中古驿道禄丰段—黑苴铺

11、清 风 桥

 

12、滇中古驿道禄丰段—回蹬关古驿道